專題:萊希罹難後

维基新闻,自由的新闻源

【2024年5月22日讯】

伊朗總統萊希驟然逝世,會如何影響伊朗前景?

伊朗總統萊希於5月19日在伊朗偏遠西北部東阿塞拜疆省塔維爾村(Tavil)附近,遭遇直升機墜機意外身亡。墜機事故中亦有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(Hossein Amir-Abdollahian)等多名官員喪生。伊朗半官方梅爾通訊社(Mehr)稱他們為「殉道者」。萊希是繼1981年遭暗殺的總統拉賈伊(Mohammad-Ali Rajai)後,第二位在任期間遇難的伊朗總統。

事故發生在萊希總統最後一次省內訪問後返回德黑蘭的途中。此前,他剛與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(Ilham Aliyev)會晤並參觀兩國共建的一個基建項目。遇難者遺體隨後被送抵塔布里茲舉行告別儀式,再運抵德黑蘭和馬什哈德接受更多追悼。

5月19日,伊朗總統萊希(Ebrahim Raisi)、外長阿卜杜拉希揚(Hossein Amir-Abdollahian)等高級官員乘坐伊朗空軍一架40至50年歷史的貝爾212型直升機,由阿塞拜疆-伊朗邊境前往塔布里茲市的途中,遭遇惡劣天氣導致墜機。

該架直升機隸屬於一支三架直升機組成的機群,於東阿塞拜疆省塔維爾村(Tavil)附近的山區密林中失聯後墜毀,機上八人全部罹難。失事直升機過去曾於2000年代初由伊朗購入。

事發當日,萊希與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(Ilham Aliyev)在兩國邊境的吉茲加萊希水壩舉行會晤後,隨即乘直升機前往塔布里茲,意圖視察當地一家煉油廠。然而,在飛行約45分鐘後,直升機機群遭遇惡劣天氣,導致萊希乘坐的直升機失聯並最終墜毀。

墜毀地點位於偏僻森林區,當時環境條件艱險,但最終仍找到殘骸。搜救行動在惡劣天氣下進行數小時,最終在碎片中找到所有八名罹難者遺體。事故原因由伊朗軍方展開調查。

作為伊朗第二位在任內罹難的總統,萊希的突然離世導致政局動盪,根據法律,第一副總統穆赫貝爾(Mohammad Mokhber)已被指定為代總統,並將於6個月內舉行新的總統選舉。

萊希在2021年當選總統,繼任魯哈尼(Hassan Rouhani)。他被視為保守派和最有望繼任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人選之一。他任內雖面臨與美國就伊朗核協議的僵局,但加強與中俄等國的關係,並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。他的死亡被認為會為伊朗政壇帶來嚴重的影響和危機。

事故發生後,境內出現一些慶祝聲音,但也有大批民眾前往悼念。多國政要先後表達哀悼,少數人亦批評萊希的人權記錄。強硬派神職人士萊希具爭議。1980年代任檢察官時監督大批反對派被處決,並殘酷鎮壓2022年因阿米尼(Mahsa Amini)死而起的示威。

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(Ayatollah Ali Khamenei)宣佈五天全國哀悼。多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,包括阿富汗過渡政府總理艾昆德(Hasan Akhund)、阿爾及利亞總統特本(Abdelmadjid Tebboune)、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(Nikol Pashinyan)、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(Ilham Aliyev)、孟加拉國總統沙哈布甸(Mohammed Shahabuddin)和總理哈西娜(Sheikh Hasina)等,紛紛向伊朗人民及萊希家屬致以慰問。不過,英國內政部長董勤達(Tom Tugendhat)表示,他不會悼念萊希,因為萊希「手下有鮮血」。以色列常駐聯合國代表埃丹(Gilad Erdan)也批評聯合國為萊希舉行默哀為「可恥」。

萊希總統墜機 伊朗指美國制裁禍首[编辑]

在伊朗軍方調查墜機事故之際,指責美國的聲音已響起。前外長扎里夫(Javad Zarif)稱:「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是美國,美國制裁伊朗航空工業導致總統等人殉職,其罪行必將銘刻於伊朗人民心中。」美方迅速駁斥這「毫無依據」的指控。

事實上,導致這架上世紀越戰時期美製貝爾212型直升機墜毀可能有多因素,包括維修不善或濃霧下人為失誤。土耳其交通部長烏拉爾奧盧(Abdulkadir Uraloglu)稱現階段無法確定原因,但初步跡象指這是意外。扎里夫將事故歸咎美制裁,但CNN指掩蓋伊朗自身缺失。

當日,萊希乘直升機赴大不里士(Tabriz)時,機組選擇跨越崎嶇山脈的航線。雖然初時能見良好,但隨後濃霧籠罩1,800米高峰。CNN質疑,既然繞道或改往其他地方可能更安全,為何仍要穿越山脈?既知天氣惡劣,且有三架直升機隨行,為何將總統及外長安排同機?

夜間,數百醫護、軍警於險峻山谷搜尋。伊朗在AKINCI開始夜間系統性監視前,曾向土耳其及俄羅斯請求夜視直升機,CNN指但顯然未能及時調配到相關地點,直至土耳其無人機首發現失事直升機蹤跡;又指墜機事件揭示,伊朗暴露應對災難準備不足,亦受限於技術不足。

伊朗政權更替 維穩派與改革派角力領導權[编辑]

官媒哀悼語氣,但也有慶祝煙火在天空劃過,反映民眾對強硬政權不滿。社交媒體上,許多年輕伊朗人欣見強硬派如萊希及外長阿卜杜拉希揚陣亡,因他們是壓迫自由的執行者。萊希在職去世,權力重組或改伊朗外交,此時正值中東局勢緊張。

伊朗兩大政治重要人物之死,正值伊朗經濟政治承壓,與以色列緊張局勢升級。曾因處理內政粗暴而受美國制裁的萊希,被視為伊朗強硬路線代表,其上位預示新強硬時代。萊希作總統拒與美續核談判,反而加強中國、沙特、阿聯酋關係。

數週前,伊朗首次與以色列直接軍事衝突,使長達影子戰爭數十年首次公開化。在以色列4月1日致命轟炸伊朗駐敘利亞大馬士革大使館後,伊朗4月13日發射火箭彈及導彈反擊,以色列4月19日空襲伊朗,全球均緊張以待,最終衝突未升級。

以色列與哈馬斯在加薩交戰,哈馬斯被指是伊朗代理民兵,獲黎巴嫩真主黨及也門胡塞武裝支持,伊朗在以巴局勢中擔任關鍵角色。伊朗是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的重要盟友,向克宮提供大量軍用無人機攻擊烏克蘭,與俄、中、北韓組成反西方陣營。

萊希曾1988年大規模處決政治犯,並2009及2019年殘酷鎮壓親民主示威。國際特赦組織指,1988年萊希作為「死亡委員會」四名成員之一,致使數千政治犯喪生於大規模處決行動,他們遭迫「選擇」投入布雷地雷區為軍隊效勞,拒絕者遭立即處決。

2021年總統選舉被指操縱,使強硬派萊希當選,投票率創新低,反映民意不滿。

去年,伊朗女子阿米尼(Mahsa AminiTabriz)在宗教警察手下罹難,引發女性罷頭巾示威,呼喚「女性、生命、自由」。萊希以強硬手段監督鎮壓,人權組織指為「酷刑海嘯」,數萬人遭逮捕,百人遭任意處決。

63歲的萊希,係85歲的哈梅內伊忠實追隨者,被視為最高領袖繼任熱門人選。其死導致第二把交椅懸空,權力繼承陷亂局。溫和派在政權內勢力式微,數百萬伊朗人難表達訴求。萊希死或引強硬派接任,但民眾渴望變革意願持續。關乎伊朗領導權的鬥爭中,數百萬伊朗人可能無發聲機會。

關注伊朗權力交接[编辑]

63歲的伊朗極端保守派總統萊希,於5月19日在直升機失事中去世。國際危機組織伊朗計劃主任瓦埃茲(Ali Vaez)指,這位被視為最高領袖、85歲的哈梅內伊繼承熱門人選之死,為面臨前所未有內外挑戰的伊朗帶來權力真空及不確定的未來。

根據憲法,伊朗須於50日內進行總統選舉。權力已轉移予副總統穆赫貝爾(Mohammad Mokhber),為代理總統。但查塔姆智庫中東專家瓦基爾(Sanam Vakil)指,專家預期匆忙舉行的選舉恐缺乏民意參與,因昆西研究所副主任帕西(Trita Parsi)指民眾已失去選票推動改變的信心。

萊希離世引發誰將接替最高領袖的猜測。卡內基研究員薩賈德普爾(Karim Sadjadpour)提及此舉將引發「繼任危機」,原本視為最有望繼任的萊希計劃已被打亂。

不過,伊朗問題專家沙巴尼(Mohammad Ali Shabani)稱,萊希去世對伊朗外交政策影響有限,因伊朗外交由最高領袖主導。伊朗外交由最高國安委決策,最高領袖可否決。沙巴尼預計,伊朗在地區事務和盟友合作上將維持現狀。核計劃走向亦料大致不變。

萊希國葬於本周二(21日)在塔布里茲展開,並陸續在庫姆、德黑蘭及馬什哈德舉行。伊朗政府官員曼蘇裡(Mohsen Mansouri)稱,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亦將主持馬什哈德的葬禮。本週四(23日)上午,南呼羅珊省比爾詹德將舉行萊希追思禮儀。

其後,遺柩將運抵馬什哈德伊瑪目禮薩聖地,由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主持祈禱。本週四晚,萊希將安葬於馬什哈德。曼蘇裡(Mohsen Mansouri)宣佈全國政府機構週三停工,又稱遊行省份的省長可宣布當日為公眾假期。法新社稱德黑蘭居民收簡訊敦促參加週三(22日)儀式。

伊朗宣布五天國喪,鼓勵民眾公開哀悼。德黑蘭掛大幅稱萊希為「服務殉道者(the martyr of service)」及「弱勢僕人」。哈馬斯領袖哈尼亞(Ismail Haniyeh)參加並哀悼,聲稱萊希形容十月攻擊以色列為「猶太復國主義實體心中的地震」。伊朗準軍事組織革命衛隊高官亦到場弔念。

BBC指,當局警告不得示威干擾葬禮,網上亦禁止侮辱性言論。哈梅內伊(Ayatollah Khamenei)用阿拉伯語祈禱:「真主,我們只見他善。」代理總統穆赫貝爾(Mohammad Mokhber)在儀式中落淚。隨後,眾人扛起棺木高呼「美國滅亡」。

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為週日(19日)直升機事故中喪生的總統伊布拉欣·萊希(Ebrahim Raisi)、外長侯賽因·阿米爾-阿卜杜拉希安(Hossein Amir-Abdollahian)及其他人主持葬禮。哈梅內伊在德黑蘭大學主持祈禱,數千哀悼者週三參與首都送葬遊行。

中伊關係料無大影響[编辑]

5月20日,兩則新聞引起中國內地關注——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就職,以及伊朗總統萊希遇直升機事故身亡。微博上的處理有別——官方屏蔽有關賴清德的議題,但熱搜卻置頂習近平向伊朗第一副總統穆赫貝爾致唁電。顯示中方主導輿論關注後者。

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,習近平向穆赫貝爾致哀悼,稱萊希為推動中伊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作出貢獻,是「中國人民失去的好友」。華東師範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范鴻達分析,伊朗總統更替不會影響中伊關係,因關係由國策主導,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擁重大決策權。

特拉維夫大學伊朗研究聯盟中心主任利特瓦克(Meir Litvak)教授指,萊希去世短期內不會影響伊朗外交,保守派恐延續強硬路線。利特瓦克指萊希去世可引發權力鬥爭,但不會影響中伊合作,中國避衝突,伊朗也有意加強與中國合作。

儘管中東地緣錯綜,聯合早報引述專家認為,即使領導層變動,伊朗基本外交路線不大可能轉變,因為伊朗真正權力不掌握在總統萊希手中,而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,故不會影響中國中東利益。中國部分網民擔心事件引發更大動蕩,但報道引述專家認為現時過於猜測,應待伊朗調查結果。

萊希和阿卜杜拉希揚推動伊朗與阿拉伯鄰國關係正常化,在中國協助下與沙特實現關係正常化。

誰是萊希?[编辑]

萊希於2021年當選伊朗總統,鞏固保守派在伊斯蘭共和國各部門的掌控。

萊希出身自馬什哈德的一個宗教家庭,15歲便進入聖城齊姆學習。革命後,他加入司法系統,曾擔任德黑蘭的副檢察官,並於1988年成為「死亡委員會」的四名成員之一,被指在大規模處決政治犯中擔任重要角色。

2017年,萊希首次競選總統,但以38%的得票率敗給當時的總統魯哈尼(Hassan Rouhani)。2019年,他獲委任為司法部長,並當選為專家委員會(負責選舉最高領袖)的副主席。

2021年,在保守派把持下的總統選舉中,萊希以62%的壓倒性優勢當選,但投票率創下歷史新低。上任後,他承諾改善經濟並支持恢復伊朗與西方的核協議。

然而,在他任內一年多後,伊朗爆發規模空前的反政府示威,抗議人士要求結束教權統治。萊希下令鎮壓,造成數百人死傷。同時,伊朗與以色列的影子戰爭也有所升級。

就在遇難前,萊希剛剛宣布支持巴勒斯坦人,稱「巴勒斯坦穆斯林世界的首要問題」。

消息來源[编辑]